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产久久高清欧美一区,性一交一乱一伦,日本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牡丹江市“十四五”中醫藥 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 牡政辦規〔2023〕2號
  • 2023-04-20
  • 現行有效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牡丹江市“十四五”中醫藥 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3-05-11 來源:
字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屬單位:

    《牡丹江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2021-2025年)》已經市政府第17屆22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4月20日

牡丹江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2021-2025

為加快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和中醫藥產業發展,聚力建設一流中醫藥名城,根據《黑龍江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黑龍江省“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和《牡丹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精神,結合牡丹江市中醫藥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現實基礎與發展形勢

(一)現實基礎

“十三五”時期,牡丹江市中醫藥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中藥材種植養殖規模大幅提升,中藥材產業集中區已初步形成;中醫醫院及各類醫療機構等醫療資源快速增長,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快速提升;人才隊伍建設扎實推進,培養了大批中醫骨干及基層人才;中醫藥開放發展持續推進,對俄貿易和交流服務進一步加強。牡丹江市基本形成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整體發展格局,中醫藥在保障人民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的積極作用。

中藥材產業快速發展。2021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其中,1000畝以上的種植品種發展到28個,5000畝以上的種植品種發展到12個,特色品種刺五加、平貝、白鮮皮、蒼術、人參種植面積均超萬畝,此外,在境外(俄羅斯)種植中藥材1萬畝。已形成了寧安市鹿茸、人參,海林市刺五加、平貝,穆棱市人參、沙棘,東寧市紫蘇、靈芝,林口縣黃芪、白鮮皮等一批優勢中藥材種植集中區。動物中藥材養殖加工規模持續擴大,年產熊膽粉5.1噸、鹿茸2.5噸、蛤蟆油210噸。具有牡丹江市區域特色的優勢中藥材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擁有省定制藥園示范園2個,省規范化種植示范試驗基地6個。

中醫藥科研能力持續提升。全市“十三五”期間累計獲得各類科研項目70余項、省中醫藥新技術應用獎100余項;牡丹江醫學院、牡丹江師范學院和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等多個中醫藥創新平臺研發能力較強,具備較高的研發優勢;市中醫醫院完成了鼻鼽膠囊、克痹膠囊等10個制劑品種實驗數據的整理,研發了20多個品種的新制劑、10多個品種的治未病制劑和20多種敷貼制劑。

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加強。中醫醫療資源快速增長,全市有各級各類中醫醫院共17所,其中,公立中醫醫院7所,民營中醫醫院10所;另有中醫門診部9所,中醫館2所,中醫診所163所;中醫醫院實有床位數增加到0.97張/千人口,高于國家標準。中醫醫院及中醫機構建設水平不斷突破,市中醫醫院被黑龍江省確定為全國名中醫專家傳承工作站和省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目前擁有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1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2個,市級中醫重點專科11個。寧安市、海林市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復審驗收,寧安市、海林市、穆棱市中醫院入選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單位。

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扎實推進。各層次中醫藥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全市擁有國家西學中骨干人才1人,國家中醫特色技術傳承人才1人,省名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2人,省級中醫臨床優秀人才2人,省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2人,省中醫護理骨干2人,省中醫優秀骨干人才27人。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逐年穩步增長,目前擁有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1033人,見習醫師24人,中藥師258人;另有全市5個省級基層名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通過集中理論培訓、巡診帶教等活動為基層培養傳承人30余名。

中醫藥海外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市中醫醫院聯合邊境口岸醫院多次組織專家團隊赴俄羅斯參加國際旅游博覽會,成功推介多項中醫適宜技術和多種中藥膏方。綏芬河市人民醫院獲批全國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中醫對俄醫療旅游”等創新工作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三項國家級榮譽,累計服務3萬余人。寧北藥業是綏芬河自貿片區首家進口俄羅斯中藥材進行加工、生產和批發中藥飲片的企業,主要對從俄羅斯進口的槲寄生、防風、白鮮皮、黃芪等中藥材進行精深加工,年加工能力2000噸以上,生產的中藥產品銷往國內藥材市場和中醫院。

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獨特作用。全市各級中醫院(所)積極參與新冠疫情防控與治療,通過推廣預防方劑、預防代茶飲、中藥香囊及新冠康肺操等方法,提高健康人群、因復工復產聚集工作人群和特殊人群的抗病能力;重點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在治療過程中注重中西醫結合,科學應用中醫藥技術方法,精準治療,中醫藥使用率達100%,臨床效果明顯,出院率顯著提高,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二)發展形勢

國家層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價值作用上,強調中醫藥學凝聚著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智慧和健康養生的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目標任務上,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實踐要求上,強調要堅持中西醫并重,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和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

黑龍江省層面:隨著黑龍江“六個強省”戰略的實施,將進一步吸引中醫藥人才的集聚,推動更多重大科研平臺、校企合作平臺和科技攻關項目落地,促進更多先進技術和精密儀器運用到中藥生產過程中,助推中醫藥新品創新研發,為中醫藥生產、服務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產業升級動力。

牡丹江市層面:當前,牡丹江市中醫藥發展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牡丹江市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良好的中醫藥產業基礎和較強的科研軟實力為中醫藥大發展、快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醫藥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革,深入落實中西醫并重協同發展,全面完善中醫藥治理體系、服務健康牡丹江建設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更加迫切。

(三)存在問題

當前牡丹江市中醫藥發展面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中藥材質量有待提升。部分中藥材品種種苗引育不規范,造成道地藥材種性退化;倉儲行為不夠規范,導致中藥材品質下降。二是中藥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程度偏低。農戶大多分散種植中藥材,難以形成合作;優良種源缺乏保障,中藥材良種繁育面積較少,沒有形成良種產業化,種子質量有待提升。三是中藥企業基礎薄弱。中藥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少、帶動能力弱,中藥產品核心競爭力不高。四是市場服務體系不健全。缺少集倉儲、商貿和物流于一體的大型中藥材交易市場;銷售信息網絡不健全、銷售渠道狹窄,打開全國中藥材銷售市場任務艱巨。五是創新研發能力較弱。中醫藥資源挖掘與利用不足,缺乏與新技術、新方法、新領域的交叉融合創新能力;對醫藥企業科技投入比例較低、規模較小、相對分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六是中醫藥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牡丹江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剛剛起步,市場品牌服務機構較少;中醫藥特色不明顯,服務能力亟待提升,基層服務能力較弱。七是中醫藥人才短缺。高層次杰出和領軍人才缺乏、中青骨干人才、基層人才流失嚴重,中醫藥人才出現斷層。八是中醫藥文化資源傳承和發展不足。對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中醫藥文化遺跡“活化”利用的重視不足,將中醫藥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明素養和健康素養的舉措不夠。九是中醫藥管理體系不完善。市級中醫藥管理機構尚未健全,縣級中醫藥專職管理人員短缺。

二、總體要求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總體安排和健康龍江建設總體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線,以增進和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為目標,以提高中醫藥發展水平為中心,統籌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中醫藥在疾病診療、預防保健、疫病防治和康復服務中的獨特作用,講好“牡丹江畔多良藥,寧古塔內遍奇草”的中醫藥文化故事,叫響道地中藥材質量品牌,實現中藥材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商貿流通、健康服務等全產業鏈全面發展,將牡丹江市打造成萬頃特色中藥材種植產區和省級數字中藥材交易基地,為推進健康牡丹江建設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健康。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將中醫藥發展融入衛生健康的大局,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中醫藥發展為了人民和成果惠及人民,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保障人民享有安全有效的中醫藥服務。

堅持守正創新,內涵發展。把傳承創新貫穿中醫藥發展中的一切工作,深入推進中醫藥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融合發展,構建結構優化、全面開放的中醫藥科技發展體系,推動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堅持質量為先,特色發展。秉承中藥材道地性、中醫服務特色性等中醫藥發展“因地制宜”特點,從重數量規模轉向重質量效益,實現中醫藥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進中醫藥資源優勢、中醫服務特色優勢與數字經濟發展優勢等相結合,持續深化中醫藥品牌內涵建設,推動中藥產業和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中西醫并重,協同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將中醫藥發展融入相關政策中,做到中醫、西醫同部署、同推動、同落實,推動中西醫互相補充,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至2025年,力爭牡丹江市中藥材產值達到200億元;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面積年均增長10%,基地標準化率達到90%;良種繁育和優質種子種苗供應面積達到5萬畝;林下撫育及仿野生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重點發展種植品種千畝以上基地增加到30個、萬畝以上基地增加到13個。重點打造刺五加和人參產業集群,創新研發以刺五加和人參為核心的中藥健康產品,力爭成為全國知名的刺五加和人參產銷基地。中藥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到12家;中醫藥產業規模年均增長8%以上。100%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80%以上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90%的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設立中醫臨床科室,中醫臨床科室床位數不低于醫院核定床位數的5%,85%的二級以上婦幼保健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新培育1-2個國家級和2-3個省級中醫藥重點專科。中醫藥服務體系基本成熟定型,中醫藥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中醫藥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對健康牡丹江建設形成有力支撐。

到2035年,中醫藥全面發展基本實現,中藥材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中藥材加工能力進一步提升,數字交易體系進一步完善,智慧醫療服務體系逐漸完善,中西醫相互補充、協調發展,中醫藥防疫治疫、防病治病水平顯著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充分滿足了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專欄1  主要發展指標

類別

主要指標

2020

2025

中藥產業

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面積年均增幅(%)

10

種子種苗繁育面積(萬畝)

5

中藥材林下撫育及仿野生種植面積(萬畝)

200

種植品種萬畝以上基地(個)

8

13

種植品種千畝以上基地(個)

30

中藥規模以上企業(家)

4

12

醫藥產業規模年均增幅%

8

中醫藥服務

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張)

0.84

0.85

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0.45

0.62

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比例(%)

50.20

60.00

設置老年病科的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類醫院比例(%)

42.85

60.00

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二級以上婦幼保健院比例(%)

85.00

公立綜合醫院中醫床位數(張)

50

設置中醫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比例(%)

80.19

86.83%

100.00

中醫總診療人次占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比例(%)

12.58

17.40

中醫類醫院出院人數占醫院出院人數比例(%)

10.19

16.81

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率(%)

79.75

85.00

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

56.22

75.00

中醫藥人才培養

全國名中醫

1

省級名中醫

20

22

省級青年名中醫

6

10

三、推動現代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中醫藥全產業項目謀劃、全要素系統推進、全方位重點服務,實現一二三產全融合發展。加大中藥材保護和繁育力度,積極推動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種植養殖,提升中藥材品質;完善中藥材加工能力,補齊中藥產業鏈關鍵環節,提升中藥產業發展質效;推動建立中藥現代化貿易與流通體系,實現中藥產業數字全鏈條發展。

(一)做強中藥材種植養殖體系

加強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和利用。圍繞野生中藥材資源,開展動態監測,建立牡丹江市野生中藥材資源數據庫和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庫;支持珍稀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在野生中藥材種質資源集中分布區,因地制宜開展野生資源保護和撫育工作,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對瀕危野生中藥材進行離體培養繁殖,對有效成分明確的各種中藥可以進行有效成分的生物工程生產,解決瀕危物種短缺的困難。制定野生資源撫育操作規程和引種馴化操作規程,實現中藥材高品質發展、促進中藥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責任部門:市林草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加快良種繁育和優質種子種苗供應基地建設。發揮本地中藥材資源優勢,從源頭上抓好種子種苗質量,推廣中藥材優質品種;鼓勵院校、科研單位與企業開展聯合攻關,以重點項目為載體,加快建立道地及大宗藥材良種選育基地,重點推進道地藥材品種提純復壯、野生品種馴化、擴大繁育規模,促進優良種質恢復,保持高質、高產、穩定的優良特性,防止種質變異和退化,保障優良種子種苗供應;加大新品種示范推廣力度,優化中藥材品種結構,豐富品種資源;加強政策引導、資金補助和技術指導等措施,帶動農戶種植優良的中藥材新品種,實現提質增效目標〔責任部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強化高標準現代中藥材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堅持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與科研院校、科技型企業的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對接,圍繞牡丹江市道地中藥材主產區,建設高標準現代中藥材科技示范園區,促進科技成果在園區轉化;重點開展道地品種展示、新品種試驗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試驗示范、科普宣傳、信息監測,打造具有產業集聚力和示范帶動力的中藥材展示基地和科技培訓基地〔責任部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推進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規范化規模化發展。積極推進中藥材產地道地化、種源良種化、種植標準化、種植規模化,加快道地藥園建設,充分發揮中藥材規范化種植試驗基地示范引領作用,提高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水平,帶動中藥材種植水平的整體提高。支持企業和合作社通過制定完善飼養、防疫、飼料安全、獸藥使用等環節的技術規范,提高藥用動物養殖場或養殖戶的科學養殖水平。支持林下養殖基地采用放養與圈養相結合的方式,實行標準化管理,生產出安全、優質的藥用動物產品,建設成為標準化養殖基地〔責任部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推廣標準化綠色種植養殖新技術。大力推進規范化栽培技術規程的制定,規范關鍵環節生產技術標準,強化源頭質量控制,集成創新、示范推廣以穩定提升中藥材質量為目標的綠色生產技術和種植模式。加強環境監測和農業投入品監管,在中藥材生產基地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病蟲草害防控技術,減少農藥用量,活化土壤,提升中藥材品質,打造標準化綠色生產基地。支持采用種植轉基因植物、補充微生物菌劑等生物工程技術解決耕地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問題,實現中藥材短期內反復輪作,節約耕地,保障中藥質量與藥材供給。支持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綠色原產地保護產品,推動綠色種植養殖基地認證,提升牡丹江中藥材在北藥開發中的重要地位和國內影響力〔責任部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林草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大力支持林下經濟發展。加大推進仿野生藥材種植力度,鼓勵充分利用林間地、荒山荒坡地和退耕還林地開展撫育及仿野生中藥材種植,推廣糧藥輪作和林藥套種模式,擴大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積極開展野生藥材種質資源保護、種質創新、良種繁育和馴化栽培等關鍵技術研究,保護中藥材資源良性開發。加快開發基礎、臨床等應用技術研究,采用新技術、新手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利用,減輕對野生資源的消耗,實現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依托合作社打造林下種植示范園區,整體提升道地中藥材產量和加工能力。圍繞區域資源優勢,開展特色中藥材種植養殖及中藥飲片加工一體化的基地建設,加強中藥材加工產業集群和中成藥產業集群建設〔責任部門:市林草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推動中藥材產地加工能力建設。加快補齊中藥材產地加工短板,集中打造標準化初加工體系。探索實施土地流轉經營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推動藥農散戶向合作社、大戶轉變,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集約化生產方式,培育一批種植規模大、示范帶動作用強、組織化程度高的新型中藥材生產經營主體,逐步實現中藥材從分散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生產轉變。支持中藥企業升級改造,鼓勵藥業在中藥材產地建設鮮加工和貯藏基地,開展趁鮮切制,在中藥材種植、采收、產地初加工等環節,創新加工工藝,推廣應用個性化、小型化的中藥材生產加工機械,實現清潔化、連續化、自動化、標準化加工,提高生產效率。引導醫藥企業聯基地、建基地、帶基地,鼓勵繁育企業和種植企業向中藥材原料制備加工產業延伸,突出做好補鏈、延鏈、強鏈內容,逐步向精深加工轉變,減少“原字號”藥材出縣、出市比例,提高附加值。支持基礎好、潛力大、示范帶動能力強的初加工企業,改進技術裝備,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加工能力、效率和標準化生產水平〔責任部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林草局、市工信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構建質量追溯大數據平臺。圍繞產地溯源建立大數據平臺及中藥材全程質量追溯體系,推動中藥材種植向數字化轉型、信息化存儲的方向發展,構建中藥材質量可追溯、政府部門可監管、客戶可查詢的智慧化平臺〔責任部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林草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專欄2  中藥材產業區域布局

專欄3  中藥材產業升級工程

重點工程

建設任務

重點項目

野生中藥材撫育工程

推動牡丹江市道地野生中藥材撫育基地和種源保護基地建設,實現中藥材資源可持續發展與利用。

結合國家森林公園、鏡泊湖、寧古塔(渤海國)、亞布力、威虎山等生態資源,在藥材資源分布較為集中的寧安市、海林市、穆棱市、東寧市、林口縣建設規模適宜的道地野生藥材撫育基地和種源保護基地。

中藥材良種繁育工程

2025年,建設1個市級中藥材科研育種中心,建設10個千畝以上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40個育苗基地。

推進寧安市、海林市、穆棱市、東寧市、林口縣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制定刺五加、五味子、人參、蒼術、黃芪、白鮮皮、赤芍等道地優勢藥材的良種繁育操作技術規程。

中藥材規范化基地建設工程

2025年,新增或擴建規范化種植千畝以上基地30個、萬畝以上基地13個。

重點推進牡丹江市區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綏芬河久仙草中藥材種植基地,寧安蒼術、海林刺五加、穆棱人參、東寧紫蘇、林口黃芪萬畝種植基地等建設項目。

藥用動物養殖

工程

2025年,新增或擴建標準化養殖基地10個。

推進以黑熊、梅花鹿、馬鹿、林蛙等為主的養殖基地建設項目;開展以熊膽、鹿茸、麝香、蛤蟆油等為主要原料藥的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等產品研發和生產。

產地初加工能力提升工程

2025年,中藥材種植合作社達到200家以上。

重點推進寧安市、海林市、穆棱市、東寧市、林口縣開展人參、刺五加、五味子、黃芪等趁鮮加工基地建設項目。

質量追溯大數據平臺建設工程

建立牡丹江市中藥材種質資源數據庫;制定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檢驗檢測規程。

重點在寧安市和綏芬河市開展道地中藥材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項目試點,并探索在區域內推廣。

(二)完善發展中藥產業結構

著力培育中藥龍頭企業。重點開展現代中藥龍頭企業培育工程,支持友搏藥業、靈泰藥業、黑寶藥業、皖冰飲片等中藥企業集團化、平臺化發展,打造一批中藥產業“鏈主型”企業。圍繞中藥、生物技術藥、化學藥,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的牡丹江原有中藥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支持現有骨干企業數字化改造和以上下游一體化發展為方向的兼并重組。引入大型國企進駐牡丹江,積極招引中藥企業在牡丹江設立中藥領域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加快推進品種、藥號、技術向優勢企業集中,實現全產業鏈、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責任部門:市工信局牽頭,市經合局、市市場監管局配合〕

支持中小企業快速發展。鼓勵中小企業成立中藥科研機構,以“規模小、規格高、學科多、特色濃”為建設目標,積極參與多學科聯合體建設,推進科研項目聯合攻關,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發揮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快的優勢,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技術精、質量高的中間體、輔料、包材等產品,提高中小企業為龍頭企業配套的能力,促進形成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合理格局〔責任部門:市工信局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加強產業園區建設。重點支持中藥產業園區建設,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中藥企業進駐園區,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延伸型、體驗型、智慧型和融合型中藥高新技術特色產業集群,推進中藥材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強園區功能互補、產業融合,將其打造成為中藥產業科技創新的策源地、精深加工產品的集散地、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先行地〔責任部門:市發改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推進中藥數字平臺建設。借鑒中藥材大數據服務平臺模式,建立牡丹江市特有的中藥材數據服務中心,提高中藥材產品分析及數據準確性。推動龍頭企業進一步創建新藥特色數據及智慧化平臺,將自主創新作為中藥產業發展的戰略起點,培育原始創新,優化集成創新,加強協同創新,著力突破一批重大技術瓶頸,創制一批重大產品,建立涵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發全過程的中藥自主創新平臺〔責任部門:市商務局牽頭,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加快中藥產品開發與利用。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藥企業、食品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協同創新,聯合研發中藥制劑產品、中藥保健品、功能食品、藥用護膚品、藥用化妝品、中獸藥、飼料添加產品等新產品,拓展中藥材應用領域。重點扶持療效明顯的中藥復方制劑、中藥活性成分、防病毒類中藥、有效部位新藥和兒童中藥的開發,推動中藥產品在醫療機構臨床使用。加快對經過長期臨床使用、療效確切、市場前景好的中藥產品進行二次開發,不斷研制各類膏劑、顆粒和丸劑等中藥產品。瞄準高層次消費群體健康養生需求,推進以道地藥材為主要原料的中藥飲片集約化、高端化、差異化生產經營,發展適合工業化大生產的中藥飲片產地加工炮制一體化生產技術,提高飲片的質量和附加值,實現中藥飲片產業化、現代化、規模化發展〔責任部門:市科技局牽頭,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專欄4  中藥企業培育工程

重點工程

重點項目

中藥龍頭企

業培育工程

支持友搏藥業、靈泰藥業、黑寶藥業、皖冰飲片等中藥企業轉型升級,通過新建企業、并購重組等提升中藥企業規模和質量;吸引國內中藥龍頭企業項目在牡丹江建設生產基地。至2025年,力爭擁有12家中藥龍頭企業。

中藥中小企

業培育工程

重點推進仁合堂藥業、黑龍江玉冰生物公司、穆棱北盛、閬苑古坊等中藥企業建設項目。

產業園區建

設工程

重點推進牡丹江市中醫藥產業園區,綏芬河中俄醫藥健康產業物流園、中藥材加工產業園區等園區,寧安中藥材產業科技示范園、渤海中藥材產業園,海林中醫藥產業園,穆棱中醫藥產業園,東寧中醫藥產業園、中藥材物流園,林口長白山百里黃芪中藥創新產業園區、中醫藥產業園、食藥產業園建設項目,明確各產業園區重點發展方向,以園區建設為引領,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中藥產品品

牌培育工程

加強寧安鹿茸、海林刺五加、穆棱人參、東寧白鮮皮、林口黃芪、黑寶熊膽等關藥特色品牌宣傳,打造一批地標中藥材、中藥制劑產品、藥食同源、藥膳、保健品等特色品牌。至2025年,打造中國馳名商標10個。

(三)推進中藥現代化流通體系建設

加快中藥產品商貿體系建設。立足牡丹江市,面向東北亞地區,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邊境經濟合作區優勢,大力開展對內對外合作,以市場體系建設、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商貿國際化發展為重點,構建中藥產品商貿體系。〔責任部門:市商務局牽頭,東寧市政府、綏芬河市政府配合〕

健全中藥流通體系。以牡丹江市區為重點,合理布局和建設現代化中藥材倉儲物流中心,推動中藥材集約加工與集中倉儲,利用5G、物聯網、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系統等信息技術,引導產銷雙方無縫對接,推進中藥材流通體系標準化、現代化發展,初步形成中藥材種植養殖、初加工、包裝、倉儲、運輸和銷售一體化的現代物流體系。〔責任部門:市商務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推進中藥材交易市場建設。秉承“線上”與“線下”聯動的原則,高水平建設牡丹江市(東北亞)中藥材交易中心,做大做強各縣(市)特色中藥材市場。依托中藥材主產區,逐步建成集商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匯聚、倉儲物流、加工配送、質量檢驗、追溯管理、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為一體的中藥材交易集散市場,降低交易和流通成本,擴大交易規模,推動形成區域性中藥材交易集散市場。加快建設大宗藥材和緊缺藥材交易期貨市場,培育鮮藥材區域集散交易市場,打造以牡丹江市區為中心的全市中藥材現代貿易體系〔責任部門:市商務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加強中藥材數字交易平臺服務能力。鼓勵企業結合數字交易平臺、直播平臺、貿易博覽會,引入冷鏈物流、倉儲平臺等服務機構,構建覆蓋全市商貿流通的信息管理系統。支持中小微中藥材經營企業和合作社利用第三方平臺開展在線交易、在線支付及物流配送的集成應用。引導種植合作社、種植養殖戶和銷售門店自建電子商務平臺,與大型中藥材電子商務平臺展開合作,發展以網絡銷售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中藥材營銷模式,開展線上交易、物流配送等服務,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責任部門:市商務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工信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專欄5  中藥流通體系建設工程

重點工程

重點項目

牡丹江中藥材交易中心建設工程

重點推進牡丹江市(東北亞)中藥材交易中心、珍寶島中藥材交易市場建設項目。

中藥材主產區交易市場建設工程

推進綏芬河中藥材交易市場建設項目;推進寧安市、海林市、穆棱市、東寧市、林口縣等5個中藥材主產區交易市場擴建或改建項目。

中藥數字平臺建設工程

重點推進牡丹江中藥材數字交易平臺、產地中藥材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等項目;推進牡丹江市區及各縣(市)電商產業園區、鄉鎮電商綜合服務站、村級電商服務點等建設項目。

專欄6  刺五加、人參產業振興工程

重點工程

建設任務

重點項目

藥材質量提升工程

2025年,刺五加野生撫育和種植面積增加到50萬畝,年產量達到2萬噸,優質率達到95%以上。人參、西洋參田間種植面積增加到3萬畝,鮮參總量達到0.7萬噸;林下野山參播種規模增長到10萬畝,年產量達到0.3萬噸,園參和林下參標準化種植占比分別達90%和60%,鮮參優質率達到85%以上。

重點推進刺五加、人參和西洋參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和種子種苗基地建設項目;推進刺五加、人參和西洋參野生藥材物種保護繁育研究項目;推進科研院所、企業和合作社開展綠色、有機栽培技術研究和技術規程制定項目。

產業鏈延伸工程

打造涵蓋種植、加工、制藥、健康、食品和流通全領域的刺五加、人參或西洋參產業集群;支持創新研發以刺五加、人參或西洋參為核心的系列中藥產品、新型功能食品、化妝品等多元化產品,拓寬產業鏈條。

引進2-4家以刺五加、人參或西洋參及其提取物為原料的生產企業,推進藥品的二次開發及其在保健品、化妝品方面的精深加工,實現刺五加年加工產值突破4億元,人參年加工產值突破10億元。

交易市場建設工程

推動交易市場建設,加強倉儲冷鏈物流系統、智能化倉儲物流管理建設,打造集繁育、種植、研發、加工、檢驗、倉儲、銷售為一體的智能市場體系。

重點推進海林市刺五加市場交易中心、寧安市與穆棱市人參智能市場建設項目,在用地、稅收等多方面給予扶持。

品牌培育工程

全力打造“牡丹江刺五加”“牡丹江人參”品牌,完善品牌運營管理機制,強化品牌管理,嚴格品牌準入準出制度,提升品牌運營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

推進刺五加在藥材、藥品、消費品等領域,打造5-6個高端刺五加品牌;打造3-5個高端人參和精深加工人參企業品牌。

四、提升中醫藥傳承保護與科技創新能力

深挖傳統中醫藥精華,持續提升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構建產學研醫一體、協同高效開放的科技創新體系,助推中醫藥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中醫藥傳承保護

深入挖掘整理具有牡丹江市特色的中醫學術流派文獻資料,繼續完善豐富《寧古塔中醫藥發展簡史》書籍內容,重點推進寧古塔中醫藥文化建設。開展中醫流派傳承規律和模式研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醫藥類項目的保護和傳承,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梳理中醫藥發展源流與脈絡,整理醫學文獻古籍,組織編撰“關藥名城、康養福地”系列叢書,建設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支持民間中醫藥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中醫文化研究平臺,開展中醫藥文化保護傳承研究。推進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開展數字化、影像化項目記錄研究〔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二)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

加強中醫藥技術攻關研究。加大中醫藥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圍繞重大疑難疾病、罕見疾病、重大傳染病等,不斷強化中醫藥基礎理論、疾病病機、診療規律、防治技術等攻關研究。〔責任部門:市科技局牽頭,市衛健委、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突破中醫藥科技創新成果。圍繞中藥材新品種選育、道地藥材評價及品質研究、中藥制劑真實世界研究、中藥質量控制、中藥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省市聯合引導項目,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支持,為中醫藥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力爭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責任部門:市科技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配合〕

搭建中醫藥技術創新平臺。鼓勵醫療機構加快平臺數字化技術與醫療深度融合,將大數據深度融入人口健康管理,不斷積累科研數據、電子病例和醫療設備互聯后采集的信息,協助醫生制定更精準的診療方案,提高決策效率。鼓勵骨干企業聯合科研機構建立企業研究中心,推進建設中醫藥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或企業技術中心等科創平臺,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落實省市各項科技創新政策,重點扶持有優勢、有特色的中醫藥企業打造科技創新基地。推動醫療健康產業逐步實現從“專注于疾病治療”向“預防、治療和康復并重”轉型。〔責任部門:市科技局牽頭,市衛健委、市工信局配合〕

建設中醫藥技術交流平臺。積極促進醫院、科研單位、企業等多級資源聯動交流,在臨床試驗項目上探索精準對接與創新合作,深化臨床醫學研究,提高臨床資源利用效能,打造高效跨區域的技術交流平臺。探索建設中醫藥技術大數據智慧平臺、開發中醫藥電子地圖、繪制電子數據動態圖譜,初步實現技術交流多樣化、治療網絡化、管理信息化、服務智能化的“互聯網+治、管、服”的新型發展模式,建立集“網絡監管+人才注冊+系統平臺”于一體的數據庫交流平臺。〔責任部門:市科技局牽頭,市衛健委、市工信局配合〕

優化中醫藥創新型人才配置。合理配置創新型人才培養資源,大力支持年輕有能力的中醫藥人才開展科研工作。支持友搏藥業、靈泰藥業、黑寶藥業、仁合堂藥業等龍頭企業與牡丹江醫學院等高校院所聯合,培育中醫藥高端技術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以中藥研發、保健食品研制為核心的創新型人才團隊〔責任部門:市委組織部牽頭,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配合〕

專欄7  中醫藥科技創新提升工程

建設任務

主要內容

加強中醫藥技術攻關研究

組織申報每年5個重點重大防疫研發項目,圍繞重大疑難疾病、罕見疾病、重大傳染病等領域進行技術攻關研究。

突破中醫藥科技創新成果

鼓勵開展牡丹江中醫優勢病種的中藥創新藥、中藥改良型新藥、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等中藥新藥研發和大品種二次開發。

搭建中醫藥技術創新平臺

建設1個中醫藥工程(技術)中心和1個企業技術中心;設立政府科研基金,支持建設中藥科技共建共享平臺、中藥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雙創”孵化平臺。

建設中醫藥技術交流平臺

打造1個高效跨區域的技術交流平臺,促進醫院、科研單位、企業等多級資源聯動交流。

優化中醫藥創新型人才配置

培育中醫藥高端技術人才和創新團隊,鼓勵校企聯合,打造以中藥研發、保健食品研制為核心的創新型人才團隊。

五、構建高質量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

全面建設以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引領,市、區、縣級中醫醫療機構為主體,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科室為重要組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其他中醫醫療機構為補充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將中醫藥全面融入人民健康服務全過程,促進中西醫協同發展,使中醫藥健康服務更優質、更惠民、更便民,整體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水平。

(一)做強骨干中醫醫療機構

優化中醫醫療資源規劃布局,依托牡丹江市綜合實力強、管理水平高的中醫醫院,建設省內一流的中醫醫療中心。依托具備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建設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促進全市優質中醫醫療資源不斷擴容,在疑難危重癥診斷與治療、重大傳染病防控、現代醫院管理、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等方面有所突破。建設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充分發揮縣級中醫醫療機構承上啟下的作用,支持公立中醫醫院牽頭組建多種形式的醫聯體,突出中醫藥在疾病診療、預防保健、疫病防治和康復服務中的重要地位,加強中醫專科聯盟和中醫遠程醫療能力建設。加強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水平,加快建設智慧中醫醫院和互聯網中醫醫院,鼓勵中醫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會診、影像、超聲、心電、病理、查房、監護、教學和培訓等服務,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中醫資源下沉基層。開展特色鮮明的優勢病種科室建設和經典病房建設〔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二)做實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

提升基層中醫服務能力,全面拓展基層中醫在治未病、醫療、康復、公共衛生、健康宣教等領域的服務范圍。加強縣級中醫醫院建設、支持提標擴能、推進標準化建設及組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科室建設,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支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護理服務〔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三)做全非中醫藥機構科室

強化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中藥房建設,實現中醫醫師、中西醫結合醫師注冊不受臨床科室設置限制。鼓勵有條件的綜合醫院設立中醫綜合治療區;專科醫院注重發揮中醫在專科疾病診療的特色優勢,推動中醫藥融入專科診療。支持市婦幼保健院及有條件的二級婦幼保健院設置中醫婦科、中醫兒科等專科診室;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設置中醫藥科室。〔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四)做優中醫門診部和診所

優化政策環境,推進社會辦醫,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在重點專科、醫院等級評審等方面與公立醫院享有同等待遇。加強中醫門診部、診所和名醫堂建設,鼓勵品牌連鎖經營,實現品牌化和多元化發展。鼓勵符合標準的中醫館、中醫門診、中醫診所等機構納入醫聯體建設,支持其組建團隊開展治未病、養生保健、康復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全面實施備案制管理。強化中醫館內涵建設,配備中醫特色康復診療設備,提升中醫康復服務能力。〔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五)提升中醫藥應急能力

完善中醫藥應急處置的保障制度。建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實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共享,加快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確保中醫藥機構和機構人員同步全面參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健全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能力,組織研發有效防治重大傳染病的中藥方劑,在新發、突發傳染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中醫藥緊急醫學救援作用。建立中醫藥應急物資的儲備機制,加強中醫藥物資供應能力,做到有完善的應急機制和服務能力保障。〔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加強中醫藥應急工作的能力建設。加強中醫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急診科、感染科、肺病科和生物安全實驗室防疫能力的管理及預防;加強對中醫醫院設置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提升疫情應急工作的響應機制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的能力和水平。〔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六)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

圍繞政府辦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傳染病醫院和專科醫院,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按省統一部署和要求,將中西醫結合工作納入綜合醫院評審和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創新中西醫協作醫療模式,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取兩者之長,發揮其各自優勢,“宜中則中、宜西則西”,逐步建立中西醫多學科診療體系。鼓勵西醫藥從業人員學習中醫藥,廣泛開展中醫藥知識培訓,對醫院臨床醫師開展中醫藥專業知識輪訓;開展中西醫結合學科(專科)建設,加強中西醫協作協同攻關;創建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七)彰顯中醫藥特色服務

強化中醫藥診療特色。突出中醫優勢專科和特色病種,加強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做優做強骨傷、婦科、針灸、腦病、腎病、周圍血管病等專科專病,形成可推廣的特色診療方案。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充分發揮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獨特作用。〔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加強中醫特色護理和治未病。加快培訓護理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隊伍,開展中醫護理門診試點。將中醫藥融入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使健康服務拓展至醫院各臨床科室,逐步融入疾病診療全過程,打造三級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的升級版,規范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室建設,支持各級婦幼保健機構推廣中醫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圍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豐富中醫治未病的內容,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鼓勵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在基層醫療機構中增設治未病崗位。〔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突顯中醫藥康復服務特色。鼓勵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建設中醫特色康復醫院和康復中心,康復醫院全部設置傳統康復治療室,其他提供康復服務的醫療機構普遍能夠提供中醫藥康復服務。鼓勵基層醫療機構推廣應用中醫藥康復技術方法,發展適用于基層和社區的小型化、專業化的中醫康復技術,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建設中醫康復室,配備中醫醫師開展中醫藥特色康復服務。探索有利于發揮中醫藥優勢的康復服務模式,加強中醫康復服務管理。擴大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康復服務范圍,推廣和應用中醫藥技術方法,推動中醫康復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八)健全中醫藥治理體系

加強中醫藥監督治理信息化平臺建設,提高一線監督人員行政執法信息化裝備配備率,提高對中醫醫療機構監督治理能力水平,綜合運用抽查抽檢、定點監測、違法失信懲戒等手段,實現精準高效監管治理。建立不良執業記錄制度,將提供中醫藥健康服務的機構及其人員誠信經營和執業情況納入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健全中醫藥監督治理長效機制,推動衛生健康綜合監督行政執法機構設立獨立的中醫藥監督治理科室或指定專人負責中醫藥監督工作,充分配備中醫藥監督治理人員,加強中醫藥監督治理人員培訓,依法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和虛假宣傳中藥、保健食品、醫療機構等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提高中醫藥監督治理能力和水平。〔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市市場監管局配合〕

專欄8  中醫藥服務提升工程

重點工程

主要內容

市級中醫醫院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市中醫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做優做強中醫優勢專科,支持特色專科、中醫綜合治療區建設,提升醫院中藥藥事和中醫護理服務能力。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支持縣級中醫醫院能力建設,鼓勵縣級中醫醫院提檔升級;加強縣級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業務用房條件,更新換代醫療裝備;推進縣級中醫醫院開展“兩專科一中心”建設,每個縣級中醫院建設2個中醫特色優勢專科,建設成為縣域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

中醫重點醫院特色治未病服務建設工程

按省統一要求,開展地市級治未病中心建設,重點推進癌癥、心血管病、腦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專科治未病中心建設,促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

中醫藥應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加強市中醫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癥醫學科及符合生物安全二級以上標準的臨床實驗室等建設,加強二級中醫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診科、呼吸科等建設,提升中醫醫院應對呼吸道傳染病等新發突發傳染病及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加強中醫醫院康復科和康復醫院中醫特色科室建設,三級中醫醫院和二級中醫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的比例分別達到100%和70%,重點提升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和水平。

中西醫協同發展工程

支持非中醫類別醫師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和技能,并在臨床實踐中應用,大力培養西醫學中醫人員。

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工程

支持市中醫院與醫療機構建設骨傷、婦科、針灸、腦病、腎病、周圍血管病等中醫優勢專科。

六、推動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加大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力度,提高骨干人才培養能力,優化中醫藥人才教育體系,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支梯度合理的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

(一)加快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

推動各類人才培引計劃向中醫藥方面傾斜,進一步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工作,多渠道引進產業高端管理人才、科研領軍人才、高層次技術人才和創新團隊。豐富資源配給,以全國名中醫、青年名中醫等人才和學科發展急需人才為主要聘請對象,實施特聘專家計劃。鼓勵中醫藥企業設立人才專項資金,為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拓展吸引匯聚人才渠道,加大力度引進各類醫藥緊缺人才。推進名中醫工作室建設,努力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單位建設中醫藥人才培訓基地,推進中醫藥傳統技能傳承。同步健全中醫藥師資培養培訓體系,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鼓勵臨床醫生開展和參與藥品醫療器械技術創新活動,將臨床試驗和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服務機構建立中醫藥和生物醫藥高端人才智庫。〔責任部門:市人社局牽頭,市衛健委、市財政局配合〕

(二)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培養中醫藥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擴大中醫藥骨干人才規模,鼓勵開展各層次師承教育,支持開展省級名醫師承工作,加大中醫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轉崗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力度。依托中醫藥院校和中醫醫院,通過專科專病進修、專題研修等多種途徑,培養基層中醫藥骨干人才,建立一支專業理論扎實和臨床實踐豐富的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加快開展基層在職在崗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加強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以師承方式培養基層實用型人才。〔責任部門:市人社局牽頭,市衛健委配合〕

(三)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教育

鼓勵牡丹江市醫學院等駐牡高校中醫類別專業建設,將中醫藥四大經典融入中醫基礎與臨床課程,編寫一批符合中醫藥教育規律的核心課程教材,擴大中醫藥相關專業的招生規模。探索多學科交叉創新型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和支持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及省外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推動中醫學科高效聯動合作,建設高水平中醫藥類專業,加快培養具有中醫藥知識和技能的健康服務從業人員。加大中醫藥卓越師資培養力度,加強中醫基礎、經典、臨床師資培訓,培養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牡丹江醫學院等駐牡高校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推動“中醫藥+”跨界多業態融合

促進中醫藥與養生保健、健康養老、休閑旅游、健康食品、互聯網、生物技術深度融合,跨界發展,構建“中醫藥+”融合發展新格局。

(一)積極推動中醫藥養生保健

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行為,逐步建立完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標準化體系,促進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咨詢指導、健康干預、健康管理等服務規范開展。豐富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內涵,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健康服務模式。加強服務監管,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提升行業經營水平和服務質量,推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健康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創建規范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二)加快完善中醫藥健康養老

按照“醫、護、康、養”一體化新模式,著力打造融合醫療、照護、康復、養老為一體的中醫藥特色醫療養老機構。鼓勵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為主的中醫診室,推動中醫醫院與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開展合作,整合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資源,開啟康養、醫養結合的服務模式。推進中醫藥健康養老向農村、社區、家庭下沉,支持有條件的中醫醫院開展社區和居家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要設立老年病科或老年病診室,增加老年病床數量,開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支持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共建、組建醫療養老聯合體,鼓勵中醫醫師在養老機構提供保健咨詢和調理服務,積極開發道地中藥材適老產品,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綜合、一體化的中醫藥服務。支持養老機構開展中醫特色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建設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機構。〔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市民政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三)構建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

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游業深度融合,依托森林氧吧、溫泉等獨特生態資源優勢,重點建設一批集中藥材種植(養殖)、中醫健康服務、中醫藥文化景觀、傳統健身運動、藥膳食療于一體的國家和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積極推進特色旅游線路建設,打造中醫藥文化主題精品旅游線路,提供體驗性強、參與度廣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產品,開發和推廣道地中藥材禮品和旅游紀念品。圍繞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中醫藥養生體驗基地和中醫藥博物館。〔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市文旅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草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四)推進研發中醫藥健康產品

推動以牡丹江市大宗道地藥材為原料的保健食品、日化產品等產業化進程,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進行健康檢測、監測產品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復等相關輔助用具的開發,延伸中醫藥產業鏈。加快以道地藥材為主要原料、有特定功能成分的保健酒、保健茶、保健粥等保健食品,藥食同源產品、化妝品、添加劑、日用品、植物提取物等產品開發。積極弘揚藥膳文化,發揮藥膳在預防保健中的作用,開發藥湯養生、民族藥膳等藥膳產品,制定藥膳管理制度,促進藥膳在餐飲服務業和醫療保健機構的應用,鼓勵各縣(市)區因地制宜確定本地特色藥膳品牌,適時開展藥膳評選活動。〔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五)加強中醫藥智慧醫療服務能力

加快實施“中醫藥+互聯網”健康服務行動,探索智慧中醫藥一體化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各級中醫院的中西醫結合知識庫和新一代中醫辨證論治智能輔助系統,提供高效的醫學知識檢索功能,輔助醫務人員開展臨床診療,面向大眾普及醫藥知識。重點推進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中醫醫院建設,發展遠程醫療和互聯網診療,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中醫醫療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中醫藥服務。支持中醫醫院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新技術,打造“智慧中藥房”,實現專業處方審核、中藥飲片調劑、臨方炮制、中藥飲片煎煮、臨方制劑加工、物流配送、用藥咨詢及售后服務等一站式綜合藥事服務,通過診療數字化解決中醫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名老中醫少的困境,提高中醫可及性。加快“智慧中醫科”項目建設,利用中醫在“治未病”方面的核心優勢,實現各種重大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為各級醫療機構提供中醫及相關科室賦能建設,提升中醫師臨床診斷水平和醫院專業服務能力,為全面構建中醫特色健康服務體系奠定基礎,帶動區域公共衛生及醫療事業的全面發展。〔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六)推動中醫藥生物技術融合發展

積極探索傳統中藥與現代生物技術融合創新,建立特色中藥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重點生物實驗室,推進中藥資源保護與生物繁育、中藥功能因子的高效篩選與生物合成、中藥生物工程與新型健康產品研發等相關中醫藥生物技術研究,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取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借鑒國內外發展高新生物技術產業成功經驗,建設生物疫苗和現代中藥研發生產基地,完善生物技術基地建設和產學研醫用結合機制,加強在病毒疫苗、抗癌藥、抗感染藥、心血管藥及消化系統藥等現代中藥藥品的研發生產,形成牡丹江市特色和優勢品牌。鼓勵中藥企業進一步提升生物制藥研發能力,推動生物制藥向蛋白質類藥物、抗體類藥物及新型疫苗、診斷試劑領域擴展,把科研成果迅速轉變為醫藥商品,開發出一批高水平生物新藥。引導中小型藥企與資金、技術、生產設備和銷售能力強大的大公司以聯盟的形式進行合作,分享各自優勢資源,開發生物制藥新產品,加快產品研發、規模生產與營銷,提升藥企生產效益。〔責任部門:市科技局牽頭,市工信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配合〕

專欄9  中醫藥產業多業態融合提升工程

重點方向

重點項目

中醫藥健康養老

重點推進愛民區怡馨園晟康樂醫養中心、東京城林業醫院康養旅游、東安區牡丹峰藥谷康養小鎮、海林農場養老中心、太平溝康養度假小鎮、中醫藥健康養老社區等項目。

中醫藥健康旅游

開發“原始森林·純凈呼吸·森林公園洗肺養生游”“鏡泊湖漁獵文化養生度假游”“遠離城市喧囂·雪城后花園周邊養生游”“探訪中俄邊城異域風情養生游”“寧安中醫藥材研學體驗游”“穆棱‘紅豆杉’國家森林自然保護區康養游”6條中醫藥特色旅游線路,推動中醫藥與旅游全面融合;重點推進綏芬河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區、中醫對俄醫療旅游示范基地、寧古塔國醫文化小鎮、鏡泊南湖國際頤養中心、鏡泊中藥溫泉小鎮、海林山市鎮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穆棱興源中醫藥小鎮、東寧長潤園中藥材休閑旅游示范基地、林口蓮花中醫藥小鎮基地等項目。

中醫藥健康產品

開展以人參、火麻仁、黃芪、西洋參、沙棘為重點的藥食同源產品開發,以刺五加、五味子、熊膽粉、鹿茸、蛤蟆油等為重點的保健品開發,重點推進愛民區黑寶凍干粉、熊膽保健品,綏芬河火麻仁產品項目。

中醫藥智慧醫療

重點推進智慧中醫醫院、智慧中藥房、智慧中醫科、“5G+基層中醫診療服務平臺”應用試點項目。

中醫藥生物技術

重點推進生物技術實驗室、生物疫苗和現代中藥研發生產基地、中藥企業發展生物制藥產品等項目。

八、推進中醫藥文化交流和開放合作

充分發掘牡丹江市中醫藥文化資源,加強中醫藥文化保護研究和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普及推廣,推動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強化中醫藥文化對外交流、文化傳播和貿易,全力打造牡丹江中醫藥文化品牌,提升牡丹江市中醫藥服務國際影響力。

(一)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

深入挖掘牡丹江市中醫藥文化內涵,創作科普作品,講好中醫藥故事。持續開展中醫藥科普知識宣傳,支持中醫藥文化館、宣傳教育基地、文化科普協會等建設,辦好各類中醫藥報刊和雜志。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進一步豐富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把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等。圍繞不同地區和人群的特點,通過展覽展示、互動體驗、巡講直播、文化作品征集、知識大賽等多種形式,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手段和具有廣泛參與度的實踐路徑,普及中醫藥健康養生知識、方法,傳播中醫藥文化理念,提升中醫藥文化影響力。〔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市文旅局、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二)推進中醫藥文化發展

綜合運用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自媒體、動漫等新興文化傳播方式,加快建設中醫藥文化網上傳播陣地,打造中醫藥文化傳播平臺,緊抓短視頻宣傳、直播推廣等新應用風口,加強中醫藥相關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建設。集中發展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診所、養生保健機構、藥店、藥膳餐館等,打造牡丹江市中醫藥文化新名片。加強“中藥+美食”的藥膳品牌建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促進藥膳特色飲食的發展;以“弘揚藥膳文化,引領健康生活”為主題,傳承和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藥膳文化和養生文化,提升藥膳產業層次,完善藥膳產業鏈條,研發推廣藥膳產品。推進營養滋補類、防病祛病類、輔助治療類、抗衰防老類、護膚養顏類以及保健藥酒類、營養藥茶類等七大類藥膳食品的發展,促使更多民營企業從事藥膳相關行業,吸引優質企業投資興業,助力打造國家級藥膳品牌。充分利用厚重的中醫藥文化優勢,致力于推動中醫藥健康旅游,重點打造中醫藥健康旅游板塊,結合旅游板塊擴大藥膳品牌影響力。加強中醫藥相關文創產品、文化禮品、生活用品、影視作品等衍生產品開發,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打造一批中醫藥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中醫藥文化產業化發展水平。〔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配合〕

(三)促進中醫藥開放融合

支持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申報國家中醫藥服務貿易出口基地,發揮綏芬河市人民醫院國家中醫藥服務貿易出口基地的作用,打造牡丹江市對俄中醫藥服務新名片。利用旅游產業推介會、養老產業推介會、黑龍江省中醫藥博覽會等展覽展會推介牡丹江市中醫藥優質產品和優良服務,用好中國國際中醫藥博覽會、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健康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有影響力的展會平臺擴大牡丹江市中醫藥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鼓勵制藥企業參加全國性醫藥展會,宣傳推介產品,提高市場拓展能力。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際醫療服務,建立動態、多樣的價格標準體系,為境外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創辦中醫藥產業和養生理療博覽會,共享專業采購商資源。開展線上線下對俄中醫藥診療、保健、康復服務,建設對俄中醫藥服務電子商務平臺,逐步實現俄羅斯患者“預約專家、組團、通關和網上支付”等一站式服務。重點推進中藥材進口口岸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促進進口中藥材的落地加工,并形成產業鏈。發揮綏芬河自貿區和東寧口岸優勢,探索“基地+進口、加工+外貿”模式,打造集采收、進口、批發、加工、倉儲、網絡平臺服務于一體的綜合產業帶,形成新型中藥材產業集聚效應。〔責任部門:市商務局牽頭,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民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委宣傳部、市衛健委、綏芬河市政府、東寧市政府配合〕

九、全面深化中醫藥體制改革

堅持傳承創新并重,深化中醫藥改革,著力構建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人才評價體系、價格服務體系和中醫藥管理體系,促進中醫藥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一)優化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褒獎相結合的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制定出臺能夠體現中醫藥學術傳統和服務特點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改革實施方案及評價標準,逐步提高基層中醫藥人員待遇,對于在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從事中醫藥工作的人員,在職稱晉升、進修培養等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圍繞高端人才獎勵、薪酬補貼、人才安居保障、子女入學服務、海外人才便利、職稱評審渠道、人才培育平臺等方面,研究制定中醫藥人才專項扶持政策。對于從事中醫藥應用研究的人才,著重評價其技術創新與集成能力、取得的技術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等方面,針對教學型、臨床型和復合型等不同類型專業人才,采用多元化人才評價機制。加強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保障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權益,完善中醫藥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與評價機制。〔責任部門:市人社局牽頭,市衛健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配合〕

(二)建立完善服務價格體系

落實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建立以臨床價值和技術勞務價值為主要依據的中醫醫療服務衛生技術評估體系。根據政策規定優化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價格,降低中成藥虛高藥價,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積極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發布中醫優勢病種,鼓勵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支持和鼓勵中醫醫療機構參與DRG(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和DIP(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醫療機構炮制使用的中藥飲片、中藥制劑實行自主定價,將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探索適當提高中醫醫療機構報銷比例。〔責任部門:市醫保局牽頭,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配合〕

(三)規范中醫藥管理流程

推廣網上辦理程序,持續深化電子化注冊管理改革,協同推動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應用。依托電子化注冊系統,實行醫療機構執業登記、醫師執業注冊、護士執業注冊等事項網上辦理,并提供進度查詢、業務咨詢等服務。落實國家、省有關中藥制劑室建設標準和管理辦法,鼓勵開展院內制劑新品種研究。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建設,加強對醫療機構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方面的監測指導。開展市內醫療機構中藥制劑調劑使用,醫療機構在調劑使用過程中可以取得合理收益。穩步推進電子證照管理改革試點,加強對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執業活動的管理。〔責任部門:市衛健委牽頭,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政府配合〕

十、中醫藥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府組織領導

各縣(市)區政府要從國家和全省戰略高度出發,謀劃中醫藥發展,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堅持中西醫并重,將中醫藥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一體謀劃、一體推進、一體落實、一體考核,市和縣(市)區兩級政府成立中醫藥發展領導小組,研究協調解決中醫藥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在資源配置、政策機制、制度安排方面予以傾斜,落實規劃內容。深化中醫藥教育、文化、科研、醫療服務、產業等領域合作,共同促進中醫藥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中醫藥相關發展規劃、政策措施的落地,鼓勵各縣(市)區探索中醫藥發展新模式,促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統籌發展,各縣(市)區中醫藥主管部門牽頭做好組織實施工作,加強綜合監測、督促檢查和考核評估,各縣(市)區發改、財政、教育、科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醫療保障、藥品監管等部門各司其職,扎實推動各項工作落實,促進規劃目標順利實現。〔責任部門:市衛健委、各縣(市)區政府〕

(二)健全管理協調體制

完善中醫藥工作跨部門協調機制,將中醫藥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圍,發揮各縣(市)區政府職能作用,加強各縣(市)區中醫藥管理職能,完善機構設置,在人員編制、力量配備和財政經費中予以支持。〔責任部門:市衛健委、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

(三)完善投入保障機制

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化投入機制,市政府在衛生健康投入中統籌安排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吸引和帶動社會資本加入,壯大中醫藥事業發展。落實政府對公辦中醫醫院的辦醫主體責任,支持通過地方政府債券等渠道,推進符合條件的公立中醫醫院建設項目。加大各縣(市)區政策與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成立中醫藥發展基金組織,落實規劃重點項目的建設,促進牡丹江市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

抄送:市委各直屬單位,軍分區,師院,醫學院。

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市法院,市檢察院。

原文下載:牡丹江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關聯稿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返回頂部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智能問答機器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昌县| 贵定县| 嘉荫县| 乌审旗| 金寨县| 施甸县| 丰城市| 洛阳市| 当涂县| 玉树县| 明水县| 湘乡市| 泌阳县| 潍坊市| 沅江市| 镇远县| 富民县| 宣武区| 泰宁县| 阿坝县| 广东省| 松溪县| 中牟县| 措美县| 卓资县| 宁津县| 天气| 丰顺县| 怀远县| 霸州市| 额尔古纳市| 鄂州市| 建阳市| 革吉县| 广南县| 涡阳县| 孟村| 仙居县| 苍南县| 千阳县| 永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