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關直屬單位:
《牡丹江市加快產業振興實施方案(2022-2026年)》已經市政府第17屆16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7日
牡丹江市加快產業振興實施方案
(2022-2026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按照《黑龍江省產業振興行動計劃(2022-2026年)》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力推進產業振興,塑造產業發展競爭新優勢,助推牡丹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主攻方向,強力推進“五市”建設,聚焦做深做優做實“三篇大文章”,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培育動能、提升服務,分產業做好產業鏈戰略設計,提升產業鏈供應現代化水平,推動產業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發展生態從硬環境見長向軟環境取勝轉變,實現結構、規模、速度、效益有機統一,推動牡丹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二)發展目標
到2026年,產業發展質量顯著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供給質量、效率和效益全面提高,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和創意設計產業實現突破,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穩固,新興產業貢獻率明顯提升,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企業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轉化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具有主導地位的關鍵核心技術,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創新平臺,打造全省科技創新高地。市場主體競爭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引進和培育形成一批處于價值鏈頂部、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突出,具有全產業鏈號召力的龍頭企業,持續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力爭到2026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5%以上,三次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其中,二產占GDP比重達到26%以上,打造100條以上重點產業鏈,形成“四大經濟”為引領、主導產業為支撐、新興產業為牽動、現代服務業多元發展的“4428”產業發展新格局,高質量構建基礎高級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鏈現代化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發展“四大經濟”,實現經濟發展新突破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勇于跳起摸高,敢于“無中生有”“有中生優”,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產業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實現并道超越、換道超車。
1.拓展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以培育壯大數字產品制造業為主動力,以全方位提升傳統產業數字化賦能質效為主陣地,加快構建數字基礎設施完善、融合應用成效顯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打造全省數字經濟發展先行區。到2025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以上,2026年進入更快車道。加快數字經濟科技創新攻堅。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特色農業、智能制造、數字牡丹江等重大應用場景,開展應用技術攻關,推進穆棱市高新科技孵化基地等數字經濟孵化載體建設,構建數字科技創新創業孵化體系,推動數字經濟向專業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產品制造。發展壯大智能裝備、集成電路等有基礎、有市場產業,引進培育傳感器、計算機和信息通信、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等有前景、有潛力產業,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6大數字產品制造產業鏈條。加快培育以北一半導體為核心的半導體產業園,推動硅基晶圓和電子元器件擴產,提升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配套能力。加快培育生成新的數字產品制造業,推動數字產品制造業逐步發展壯大。培育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推動數字化、信息化賦能為目標,大力發展工業軟件、應用軟件等軟件業和數字創意、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服務業。支持國投大數據公司、盛世雪城、牡丹江十方科技等重點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深化大數據在公共服務領域應用,推進北方5G物聯網研發智能應用平臺云計算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加速形成以數據服務為核心、以行業應用為導向、以信息技術服務為特色的大數據產業鏈。推動優勢產業數字賦能。聚焦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林木林紙等傳統優勢產業,全方位、全鏈條縱深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厚植數字化賦能產業發展新優勢。推進萬鼎乳業、益優康等數字車間建設,培育打造一批引領示范的數字化樣板企業。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發揮“恒舢云”示范效應,帶動中小企業“上云用云”,引導企業應用數字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數字技術+農業生產”“互聯網+農業服務”“電子商務+農業營銷”等智慧農業發展,推進“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北大荒智慧數字農業、京東智聯云智能農場等智慧農業項目建設,提高農機裝備數字化改造水平,推動農業生產向專業化、數字化、智能化、規模化、企業化方向發展。推進工業共享經濟業態創新,加快發展智慧物流,推廣智能物流裝備和車載智能終端應用,引導物流業發展網絡貨運、共享云倉、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無接觸配送等新模式。培育數字消費新業態,構建數字化消費新場景,提升場景消費體驗,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基地和直播電商基地,打造平臺經濟集聚區。〔牽頭部門:市工信局,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交通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市統計局、市營商局、市經合局、市委網信辦、市國投公司、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2.打造生物經濟發展新動能。立足我市富集的生物資源和雄厚的產業基礎,實施“1142”發展計劃,集中優勢力量發展生物經濟,促進生物產業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推動經濟跨躍式發展。打造科技創新驅動新引擎。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充分發揮域內外科研院所、現有“頭雁”團隊工作站和牡醫學院、牡師院等省級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技術力量,著力解決水稻、大豆、食用菌等新品種基礎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支持友搏藥業、仁合堂、靈泰、黑寶等骨干企業,開展新產品研發,實現“從無到有”的新突破。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圍繞我市特色優勢產業需求,支持域內外高校、院所與我市龍頭企業聯合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創建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創業平臺,提升創新載體能力。引導創新型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積極引進國內生物經濟領域行業領軍企業,培育創新型單項冠軍。力爭到2025年,全市“專精特新”企業達到40家以上,2026年達到45家以上。全力打造“百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通過實施中醫藥產業鏈構建計劃、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補強計劃、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培育計劃,加快優質道地藥材種源種苗基地建設,打造道地中藥材特優區。做大做強中藥材加工和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產業規模,打造城區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發揮口岸優勢,延伸精深加工產業鏈,提升產品加工轉化能力,打造俄中藥材和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形成集群帶動、協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實施生物產業提升行動。加快提升園區軟硬件水平,完善配套設施功能,提升園區承載能力,積極引進頭部企業和科研團隊,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支持友搏藥業、黑寶藥業、仁合堂藥業、恒遠藥業、靈泰藥業等生物醫藥骨干企業規模提升,做強存量。推動國藥集團、吉林北藥集團等項目盡快簽約落地,推動牡丹江生物產業園、牡丹江中藥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做優增量。到2025年,生物經濟總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2026年邁上更高臺階。〔牽頭部門:市發改委,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林草局、市經合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3.鞏固冰雪經濟東部集散中心地位。搶抓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和后冬奧時期冰雪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整合優勢冰雪資源,發展壯大冰雪經濟規模和質量,重點推動冰雪體育運動產業鏈條、冰雪文化產業鏈條、冰雪商貿產業鏈條發展,全力打造“一城三區四板塊”冰雪產業發展新格局。做精冰雪旅游+產業。依托中國雪鄉、鏡泊藍冰、林海雪原、洞庭景區等冰雪資源,做大做強特色冰雪產業,重點打造冰雪戶外運動、冰雪旗艦景點、冰雪節慶三大冰雪旅游產品體系,共建“哈亞雪牡鏡”冰雪旅游品牌線路,培育個性化精品冰雪旅游線路,開發新型高端冰雪體驗項目和產品,做優做強旅游餐飲業、旅游住宿業、旅游交通業、旅游購物業、演藝娛樂業等冰雪旅游消費服務體系,聚力打造國際冰雪旅游度假勝地。積極發展冰雪體育產業。加大冰雪場館建設力度,積極承辦高水平冰雪體育賽事和體育交流活動,積極培育冰雪競賽表演產業,促進辦賽主體多元化,推動鏡泊湖爭創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將牡丹江建設成為中國冰雪體育產業示范基地、中國冰雪賽事基地。發揮東寧和綏芬河口岸優勢,擴大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冰雪體育交流,提高牡丹江市冰雪體育競賽產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打造牡丹江冰雪運動名城。培育壯大冰雪文化產業。充分挖掘牡丹江冰雪文化內涵,開發具有地域特點和民俗特色的冰雪文化產品,做優江心島“牡丹江雪堡”冰雪景觀群落,以威虎山雪村為牡丹江冬季旅游新引爆點,開發原汁原味東北民俗類冰雪文化產品,積極發展鄉村冰雪攝影基地、冰雪影視基地、民居客棧等產品,叫響“中國雪城”品牌。在持續做好鏡泊湖冬捕節、中國雪鄉旅游節的基礎上,做大做強林口霧凇節、冰葡萄采摘節、林口沙棘采摘節等新興冰雪旅游節慶活動,將“冷資源”變成“熱經濟”。做大冰雪裝備制造。充分發揮縣域經濟活力,支持綏芬河市、林口縣、穆棱市、寧安市、海林市等縣(市)發展各具特色的冰雪裝備制造項目,推動冰壺、滑板、鵝絨服裝等產品加工生產,積極引入高端冰雪裝備生產企業和銷售門店,應用先進技術、研發新產品,著力打造造雪機、壓雪機等雪場設施裝備,滑雪板、滑雪服、冰球桿等冰雪運動器材,冰壺、冰球等冰雪競技裝備產業鏈,提升冰裝備制造水平。重點推進穆棱市勁道冰雪裝備項目、鏡泊湖勁道冰雪裝備冰上體驗中心和黑龍江(綏芬河)對俄冰雪裝備展銷(出口)中心建設。到2025年,建設1-2個國家級、省級滑雪旅游度假地,培育2-3個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市場號召力的冰雪企業和知名品牌IP,冰雪經濟總產值年均增長10%以上,冰雪經濟規模居全省前列,2026年實現更快發展。〔牽頭部門:市文旅局,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市體育局、市經合局、市文聯、市外事辦、省鏡管委,各縣(市)區政府〕
4.推動創意設計集聚新發展。以華創創意產業園區為依托,培育和引進一批創意設計產業市場主體,促進創意設計與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完善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逐步建成全省東南部創意設計區域中心。到2025年,以創意設計為核心業務的產業類企業或機構達到100家,培育省級創意設計重點企業10家。2026年實現更優發展。打造創意設計產業集群區。提升網絡文學內容創意策劃能力,打造國內領先的網絡文學創作基地,開發本土音頻產品推送平臺,打造語音制播產業基地,挖掘影視動漫創作制作潛力,打造東北獨具特色的影視取景和創作基地。加大與字節跳動、喜馬拉雅、快手等網絡平臺合作力度,做大“網紅經濟”。推動創意設計賦能產業發展。促進創意設計與旅游、非遺資源、制造業、農業、商服、新興經濟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創意設計賦能效應,推動創意設計在精品旅游路線設計、非遺資源開發、工業品設計、農產品營銷策劃、商業街區培育等方面發展,建設多領域、全方位的新型設計體系。構建創意設計產業生態。全面落實國家和省關于支持創意設計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出臺支持創意設計產業發展配套政策,培育壯大創意設計產業市場主體,創辦各類創意設計研發機構、產業孵化企業,營造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制度環境和人才環境,全力推動創意設計產業發展。〔牽頭部門:市委宣傳部,責任部門: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經合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二)做優做強“四大”支柱產業,筑牢產業發展主動力
1.打造現代綠色食品產業集群。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著力提高加工專用原料生產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突出打造“菌肉乳、果酒菜”六條產業鏈,提升綠色食品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水平。到2025年,全市食品加工產業產值達到54億元,2026年鞏固壯大產業優勢。打造優質糧油加工基地。以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為發展方向,加強高品質原糧基地建設,推動綜合性油品生產基地等項目盡快落地開工,提高水稻、大豆等糧油加工規模化水平,重點打造寧安市、海林市、東寧市等地優勢水稻產業帶和穆棱市、林口縣大豆生產基地、綏芬河市互貿商品油料加工基地。積極引進央企、國企及產業龍頭企業,建設大型糧食倉儲物流基地和俄糧進口集散中心,推動“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發展。打造山特產品基地。推進東寧市、海林市、穆棱市等為重點的食用菌基地群建設,支持寧安市、海林市、穆棱市、東寧市等建設蜂產品生產基地。推廣應用新型殺菌、節能干燥、清潔生產等技術,提升儲藏、保鮮、清選分級等裝備水平,支持企業創建原料加工基地、栽培示范基地、保鮮加工基地和產品物流中心,支持10萬群數字蜂業基地建設。打造畜禽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支持寧安鑫鵬、笨笨樂等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完善冷藏加工設施、冷鏈運輸設備,擴大冷鮮肉生產規模,打造知名品牌,建設原料基地。打造乳制品百億級產業集群。加強標準化奶源基地建設,支持乳制品加工企業在俄遠東地區建設高寒有機生態牧場集群,打造中俄跨境農牧業產業百億集群。打造果蔬供給基地。以寧安市、海林市、穆棱市、林口縣等為重點,推廣應用生物發酵、高效提取、分離和制備等先進技術,引導果蔬加工企業發展低溫脫水蔬菜、冷凍或速凍菜、保鮮菜、預制菜等深加工產品,加強干鮮水果精深加工,推進果蔬基地群建設。打造酒及飲料制造基地。支持百威英博、辛巴赫精釀啤酒、祿源酒業等重點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品質,開發多元化新產品,依托黑加侖、紅樹莓、人參等資源開發健康飲品,推動酒及飲料制造產業集聚發展。〔牽頭部門:市農業農村局,責任部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草局、市經合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2.共建現代林木林紙產業鏈。依托俄羅斯木材原料進口優勢,堅持高端化、智能化、個性化、定制化發展方向,積極承接山東、浙江等地木材加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新型建材、實木和復合板材加工、木制家具等林木產業,引導造紙企業技改升級和新產品開發,打造國內重要的林木林紙產業基地。到2025年,力爭全市林木林紙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2026年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培育木材加工全產業鏈發展。充分利用邊境貿易政策,擴大原材料進口,鞏固提高各種板材生產規模,推進穆棱國際林木加工產業轉型升級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中國北方重要的人造板材生產基地。鼓勵企業開發高檔實木家具、新中式家具、軟體家具、歐式家具等產品,積極引進實木家具配件、組裝件、環保膠(漆)等配套企業,推動家具全產業鏈發展。推進木質地板產業高端化升級,積極開發高檔實木地板、實木復合地板、實木仿古地板等中高端產品。重點推進綏芬河國林木業城產業園、穆棱國際林木加工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陽明經濟開發區木切皮產業園、恒海木業整體實木櫥柜加工等項目建設。打造高端機制紙生產基地。鼓勵恒豐紙業、永昌紙業等龍頭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優化紙制品生產結構,穩定發展煙草工業用紙、薄型印刷紙,加強食品包裝用紙、醫用特種紙等產品研發創新,提高中高端紙制品比重,推進林紙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建設麻產業新高地。發揮氣候和生態優勢,擴大漢麻、亞麻種植品種和面積,提升亞麻原材料供給能力。培育壯大龍穆亞麻、紅豆杉亞麻、德國新凌亞麻、金泰恒亞麻、鑫銳亞麻、天恒亞麻等龍頭企業,大力拓展高附加值亞麻新的應用領域,推動亞麻產業集亞麻種植、原料加工、紡紗、織布、印染、制品加工等全產業鏈集群式發展,推進亞麻產業園建設,打造“中國新興亞麻城”。〔牽頭部門:市工信局,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經合局、綏芬河海關、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3.拓展升級裝備制造業。實施裝備制造產業振興專項行動,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推進高端石油裝備、智能農機、汽車零部件等優勢產業發展,提升新產品、新技術研發能力,優化產品系列和結構體系,提高配套能力和協同化水平,強化關鍵基礎零部件開發,培育裝備制造新增長點。到2025年,全市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50億元,2026年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打造專用車輛生產基地。依托黑龍江北方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和森田特種車輛改裝有限公司,繼續發展現有的消防車、隨車起重機運輸車、清障車、除雪車、電源車、工程搶險車等專用車輛,擴充發展環衛車、驅霧車、混凝土攪拌車、冷藏車、特殊用途罐車、軍用防暴車等專用汽車新產品。支持和引導本地傳統汽車和零部件生產企業向新能源領域發展,推動威馳騰新能源商用車產業合作項目盡快簽約落地,培育打造專用車研發、設計改裝生產基地。推進新型關鍵零部件創新發展。積極做大汽車空調壓縮機、輪胎、摩擦片、軸承等現有產品,開發離合器、變速箱、汽車輪轂、制動部件、汽車電子等通用和專用汽車(摩托車、農用車)零部件新產品,積極開發雪地胎、賽車胎、航空輪胎等高附加值系列產品,豐富配套產品種類,加快由零件向部件總成延伸,壯大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規模,重點推進綏芬河瑪速瑪中俄汽車配件基地建設。不斷深化與哈電集團、一重集團等央企配套合作,重點發展電站特種閥門、高壓電瓷等電力配套產品。以中車鑄業為依托,積極發展軌道交通裝備,提高鐵路貨車枕架、搖枕等零部件生產能力,開發具有高速、載重性能的貨車配套、運維產品及關鍵零部件。打造石油裝備新優勢。以發展石油裝備整機、核心部件為方向,圍繞節能和數字化油田建設需求,重點發展鉆井工具、采油采氣裝備、油氣集輸裝備、儀器儀表、井控工具等石油鉆采新產品。持續擴大“國家基地”品牌在國內外石油裝備市場的影響力、競爭力和占有率,打造國家級高端石油裝備基地。培育壯大農機裝備產業。鼓勵農機裝備制造企業加大經濟作物機械研發力度,發展高端化、信息化、自動化的新型農機裝備,開發面向山區丘陵地貌、中小地塊的高適應性農業機械。支持中小型農機裝備制造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圍繞農業生產全流程和產業鏈節點,提高主機配套能力。做強高端裝備制造。加快發電裝備、應急裝備、智能糧食加工裝備等新興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發展,推動寧安市糧油淀粉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做大做強。〔牽頭部門:市工信局,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經合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4.建設東北地區特色醫藥基地。發揮本地動植物中藥資源和中藥材進口優勢,加強醫藥新品種生產,提高原研藥、首仿藥、中藥、新型制劑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培育現代中藥、化學藥、生物制藥及保健品、漢麻藥用等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中醫藥特色小鎮,推動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加工基地和中藥材倉儲交易中心建設。支持綏芬河市獲批中藥材進口口岸,將黑龍江自貿區綏芬河片區建設成為中藥材落地加工產業集聚區和主陣地。到2025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產值達到50億元以上,2026年實現擴量升級。做強中醫藥產業鏈。圍繞3寶、6味、12香等道地藥材品種,擴大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規模,建設集中藥材種植、清洗、晾曬、倉儲、物流于一體的初加工基地。推進綏芬河寧北藥業中藥進口加工、久仙草中草藥加工、東寧中藥材種植加工基地、海林中醫藥產業園、陽明區道地藥材種植基地等項目建設。規劃建設市級中藥材交易中心,推動中藥材流通體系建設。圍繞人參、刺五加、五味子、白鮮皮、鹿茸等效益好、市場需求大的中藥材,加大中藥產品創新研發力度,開發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的精深加工產品。積極研發具備中藥活性成分的新型中藥產品,加快現代中藥產業優化升級,重點推進友搏藥業一類新藥LFG產業化。做優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產業。擴大孟魯司特鈉、美沙拉秦、苯扎貝特等原料藥和五維賴氨酸口服溶液等兒童名藥產能,推進原料藥向下游制劑延伸。利用化工產業基礎,引進醫藥中間體加工企業,開發仿制藥、通用名藥,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原料供應基地。加快開展產品國際GMP認證,積極開拓化學藥國際市場。推進恒遠藥業制劑研發,形成原料藥到制劑產業鏈延伸。培育生物制藥及保健品產業。圍繞藥食同源類中藥材,積極開發含有特定功能成分的藥食同源產品,豐富以中藥為基源的系列衍生產品。積極發展含有特定功能成分的高附加值保健品,加強熊、鹿、沙棘、靈芝、黃芪等系列產品開發,積極研發高檔化妝品和富硒藥妝等新產品,加快推進靈泰藥業富硒保健品基地、東安區皖冰中醫藥飲片加工等項目建設。培育麻類醫藥新動能。鼓勵符合條件的縣(市)區和企業建設漢麻原料基地,培育推廣藥用漢麻優質品種。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探索漢麻在醫藥領域應用,開發漢麻醫用、生物制藥、保健品、化妝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加強亞麻籽綜合利用,開發亞麻籽的保健和藥用功效。加快推進恒元漢麻項目建設。〔牽頭部門:市市場監管局,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市林草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三)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培育產業發展新動力
瞄準國際國內產業技術前沿,重點突破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品牌培育、市場開拓等瓶頸制約,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強化優先發展性、引領帶動性,塑造全市產業競爭新優勢。
1.推進新材料產業創新跨越發展。依托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石墨、硬質材料、化工新材料、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推進新材料產業由大到強、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到2025年,力爭全市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50億元,2026年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提高進口液化石油氣(LPG)儲運和加工能力,積極推動油頁巖資源開發利用,強化先進高分子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原料保障,推進油頁巖綜合利用項目建設。鞏固傳統化工,推動基礎化工產品向化工新材料領域拓展,重點發展化工原料、化學肥料、化工中間體、染料中間體、精細化工,積極開發新型塑料、包裝薄膜、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纖維、光引發劑等高附加值產品,打造特色化工新材料基地。重點推進海迪科技有限公司BMAP(4-溴-N-甲基-1,9-蒽吡啶酮)和永固紫、二苯甲酮類光引發劑、功夫酸中間體賁亭酸酯等項目建設。拓展石墨精深加工產業。支持林口奧豐石墨、穆棱宏旭石墨等重點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深化與國內重點石墨研發單位合作,引進吸收先進科研成果,積極開發密封材料、負極材料、散熱材料等高端制品,加快推進牡丹江樺林工業園區奧豐高性能碳基材料產業基地項目建設進度,推動石墨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做強硬質材料產業。支持北方合金、工具公司等重點企業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轉型,聚焦有色金屬、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新型輕合金材料、新型建筑及墻體材料等領域,做精做優鋁基碳化硼復合材料、納米級超細微粉等優勢產品,積極拓展民用產品市場。提升玄武巖復合材料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推動玄武巖加工向產業化、復合化、高端化方向發展。做大生物基材料產業。加快引進通用集團等戰略投資者,全力推進綠纖原料基地、纖維素系列產品等重大項目實施,推動市開發區溶解漿、萊賽爾纖維等生物基新材料規模化生產。圍繞生物材料應用,打造日用、農膜、包裝、紡織等可降解材料產業鏈。支持霖潤藥輔做大做強,構建美妝、醫藥、食品等親和性優異生物基材料產業鏈,打造天然纖維素生產基地,推動形成集聚效應。〔牽頭部門:市工信局,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經合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2.統籌布局能源供給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產業。發揮我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種類較為齊全的優勢,有序推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和消納利用,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到2025年,力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占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65%以上,2026年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打好俄氣引入攻堅戰。充分利用中俄加強能源合作,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有利契機,推動“中俄遠東天然氣管道(虎林-長春)項目七臺河-牡丹江支線建設,加快改善我市能源結構。全力抓好“煤頭電尾”。充分釋放煤炭優質產能,推動13處已完成核準批復的升級改造煤礦項目,在核準批復2年有效期內全部開工建設,力爭在2025年末升級改造煤礦全部竣工投產,全市煤炭產能達到711萬噸。加快推進牡丹江熱電有限公司100兆瓦背壓機組、穆棱市億陽熱電12兆瓦背壓機組等高效能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新能源。探索推進老舊風電項目技改升級,提高風能利用效率。穩步發展光伏發電,利用采煤沉陷區等建設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利用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屋頂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謀劃推進寧安市風力發電項目。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富余農作物秸稈、林下剩余物、廢棄菌袋、生活垃圾等發展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鼓勵開展生物質氣化發電、沼氣發電。推進現有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建設,積極發展生物質能供熱。推進牡丹江流域梯級水電開發,謀劃推進林口建堂、海林海浪河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項目,協調推進水電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新能源綜合應用力度。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積極引導公交、物流等公共服務領域和個人消費者使用新能源汽車,加快建設高速公路服務區及城市公共區域充電樁。〔牽頭部門:市發改委,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市煤管局),各縣(市)區政府〕
(四)著力提升服務業,激發產業發展新活力
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加強服務質量、標準、品牌建設,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強化現代服務業融通作用,培育產業新增長點。
1.推動現代信息服務業加速發展。推動現代信息服務業加速發展。聚焦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文體服務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推進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共享數字生活。提升基礎網絡保障能力。推進以主城區為重點的5G網絡基站共建共享,推動骨干網和城域網擴容升級,建設百兆固網接入網絡、推動千兆固網落地,實現重點城市區域、城鎮家庭分別達到500兆和100兆以上速率接入能力。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鄉村網絡設施水平。統籌建設物聯網管理平臺,加快推動物聯網在工業制造、農業生產、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民生保障、應急管理等領域廣泛應用。2025年5G基站累計建設5000個,5G網絡覆蓋逐漸由鄉鎮延伸到村屯,2026年信息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推動信息服務應用多元化。加快實體經濟消費場所數字化升級,打造數字化消費新場景,培育智能健身、網上辦公、知識分享等新消費業態,促進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終端等智能產品普及應用。打造智慧共享數字應用。以新思維新辦法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提升全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功能,推進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政務協同效能。圍繞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供暖、智慧養老等智能生活服務新領域,提升智慧教育管理服務,開展遠程醫療、咨詢診斷、健康管理等服務,構建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優化數字旅游生態,推進數字技術和信息通訊技術與旅游深度融合,培育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會服務新模式。建設數字開放先行區。圍繞打造全省邊境地區數字經濟開放帶,強力推進對外開放數字化發展。推進口岸設施、場站設施、裝卸設備、物流倉儲等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口岸設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打造數字智慧口岸。建立全天候口岸監測體系,打通航空、鐵路、公路等各類口岸通關節點,實現多種交通工具相互銜接、轉運,促進口岸業務聯動和協同作業。促進跨境電商、智慧物流、跨境金融、跨境旅游等數字經貿合作,探索數據跨境交易、數字資產融通等數字貿易新業態,建設數字產品進出口加工基地、跨境金融結算中心、智慧文化旅游服務高地和智慧邊防示范區,打造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圈。〔牽頭部門:市工信局,責任部門: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市營商局、市城管局、市經合局、市外事辦、市通管辦、移動牡分公司、聯通牡分公司、電信牡分公司、鐵塔牡分公司、國網牡丹江供電公司、中國人民銀行牡丹江市中心支行、牡丹江銀保監分局、綏芬河海關、東寧海關、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2.培育金融服務業創新發展。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增強現代金融對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服務能力。創新金融產品。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產品供給和創新力度,拓寬可抵(質)押物范圍,積極發展線上貸款和信用貸款。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推進技改貸款、并購貸款、供應鏈貸款、應收賬款抵押、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創新。開展多層次政銀企對接合作,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拓展提供中俄企業跨境結算、跨境融資等金融服務產品。強化企業貸款周轉金服務。優化金融服務。用好用足各類金融支持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普惠小微企業首貸、續貸、信用貸投放力度。支持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發展線上貸款,推動線上融資對接。推動直接融資。落實“紫丁香計劃”,引導企業申報納入上市(掛牌)后備資源庫,開展梯度培育。加大上市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牽頭部門:市財政局(市金融局)、中國人民銀行牡丹江市中心支行、牡丹江銀保監分局,責任部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3.全面提升現代物流產業承載能力。以增強功能、提升層次為方向,積極培育現代物流業態,推進物流業智慧化轉型,打造區域物流中心和物流集散地。2026年,“樞紐+通道+網絡”物流運行體系基本成型。優化現代物流產業布局。依托綏東開發開放試驗區、牡丹江內陸港務區、牡丹江空港經濟區和綏芬河東寧跨境經濟合作區,推進商貿服務型和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強化口岸物流服務功能,完善邊境倉、海外倉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牡丹江陸港物流園綜合倉儲集散中心、華晟國運物流中心、綏芬河國際綜合物流園、穆棱海鐵聯運物流園、寧安綜合物流園、綏芬河自貿片區國際物流產業園等平臺建設,形成功能配套和服務完善的國際物流基礎設施系統,打造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提升陸海聯運大通道功能。繼續發揮“哈綏俄亞”跨境陸海聯運國際大通道的區位優勢,強化一體化通關、便捷化過境運輸、保稅等綜合性物流服務,優化貨物集散、存儲、分撥、轉運等功能。加快推進牡丹江綜合保稅區申建工作,提高運輸服務能力和便捷化水平,不斷提高國際物流在全社會物流中的比重,著力打造東北亞重要國際商貿物流中心、東北亞及全國重要綠色農產品物流中心、區域分撥和配送中心。建設高效冷鏈物流體系。依托地利國際冷鏈物流園、綏芬河首站進口冷鏈商品物流集散港等物流平臺,構建覆蓋周邊市場的冷鏈物流體系,推廣冷鏈物流標準體系、服務規范和質量安全認證,爭創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試點城市。大力發展“北糧南運”“俄糧回運”,打造集糧食貿易、倉儲配送、電子商務、精深加工“四位一體”的全國散糧倉儲物流基地。〔牽頭部門:市發改委,責任部門:市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市商務局、牡丹江車務段、中國人民銀行牡丹江市中心支行,各縣(市)區政府〕
4.推動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壯大。加強全市服務外包產業統籌布局,積極承接發達省市服務外包產業轉移,著力打造服務外包整體品牌,提高產業層次和競爭力,推動服務外包加快轉型升級,扶壯做優服務外包產業,爭創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2026年,初步建成服務外包呼叫服務區域中心。打造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推進牡丹江市開發區數字經濟產業園、西安區新經濟產業園、陽明區應時雨呼叫中心、穆棱晨輝呼叫中心等建設,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創新能力強、體制機制先行先試的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優化服務外包業務結構。積極培育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品質、高效益服務外包業務,重點發展呼叫中心服務外包,積極拓展旅游信息服務、第三方會展等服務外包,發展第三方食品、原材料產品等檢驗檢測服務外包。加強服務外包專題招商,繼續引進一批創新能力強、集成水平高的服務外包行業領軍企業,扶持一批“專精特新”中小型服務外包企業,鼓勵服務外包企業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牽頭部門:市商務局,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文旅局、市經合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5.推進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總量豐富、類型多樣的特色優勢,進一步提升旅游產業發展質量與水平,持續釋放旅發紅利,推動牡丹江市全域旅游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打造旅游產業強市。實施全域全季發展戰略。圍繞打造跨省際旅游特色區目標,深入挖掘“湖林雪邊俗特紅”特色旅游資源,健全特色旅游產品體系,夯實旅游產業基礎,完善優質旅游服務,探索旅游消費導向經濟新模式,加快構建全季旅游發展新格局,持續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創建,打造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品牌特色名片。實施全域旅游基礎保障行動,推進涉旅基礎設施優先發展,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環境,推進旅游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提升鏡泊勝景、中國雪鄉、林海雪原、百年口岸等旅游品牌,讓聽虎嘯、穿林海、跨雪原成為牡丹江旅游特色名片,叫響龍江、享譽全國。推進“旅游+”發展,促進旅游業與文化、體育、商貿、林業、氣象等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業態、新模式,聚焦“景城一體”落實城市更新行動,著力提升旅游城市形象,打造牡丹江“避暑天堂”康養旅游品牌,提升牡丹江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積極發展生態康養產業。加快旅游康養資源整合,提高旅居養老水平和接待能力,積極發展生態養老、溫泉養生、健康旅游、森林康養、避暑度假、自然觀光等產業,營造溫馨居住環境,提供實時健康服務,打造“候鳥式”旅居養老基地,構建牡丹江康養旅游品牌。加大旅游產品開發力度。優先打造“牡丹江市城區”城市休閑服務區、“橫道河子-雪鄉”林海雪原度假區、“鏡泊湖-渤海”考古公園鏡泊勝景度假區、“綏芬河-東寧”邊境旅游區、“林口-海林蓮花湖”生態康養度假區等重點旅游功能區,培育壯大山水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紅色旅游和康養旅游等業態,聚焦“夏季涼爽、冬季冰爽”開發一批“必游必到”高品質旅游節點和旅游打卡地,推動牡海城際鄉村振興示范帶、東河農旅生態養殖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堅持省際聯合、區域聯動,加強與省內外著名重點景區合作,探索建立旅游區域合作聯合體,加強資源共享、線路共建、形象共宣,實現跨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到2025年,全市旅游人數突破3200萬人,旅游總收入達到230億元,2026年旅游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牽頭部門:市文旅局,責任部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衛健委,各縣(市)區政府〕
6.推動養老托育服務業健康發展。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和托育相關產業,探索發展“一老一小”產品和服務,推動養老托育事業、產業協同發展。多元化供給養老服務。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推動專業機構服務向社區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資源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構建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屯(社區)四級城鄉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聚焦醫養結合型、社區嵌入型等貼近群眾需求、運營模式合理的服務機構建設,增加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運行可持續的普惠性服務有效供給,滿足普遍性服務需求。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股權合作、公益創投等方式,培育打造一批連鎖化、品牌化養老服務龍頭企業、社會組織和養老服務品牌。支持公辦養老機構采取公建民營模式,提高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2025年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明顯提升,2026年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多樣化提供托育服務。落實優化生育政策,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探索“家庭照護、社區統籌、社會興辦、幼兒園辦托”等服務模式,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等普惠服務,構建政府主導的多元化托育服務體系。2025年建成一批分布式、標準化、多樣化的托育服務機構,2026年進一步擴大托育服務供給。〔牽頭部門:市衛健委、市民政局、市發改委,責任部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國資辦)、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政府〕
7.打造文化娛樂產業新高地。依托歷史文化、民俗民族文化、山林文化、異域風情、紅色文化等資源,加速推動新興技術與文化娛樂產業滲透、融合,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打造牡丹江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影響力和創造力。推動紅色文化體驗區建設。牢牢把握傳承紅色基因的時代要求,整合全市紅色文化資源,講好中共六大、紅色抗聯、林海雪原剿匪、林口抗聯秘密營地、八女投江等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文化與旅游、演藝、文創融合發展,謀劃教育基地、影視基地、軍事體驗等紅色文化體驗基地,讓東北抗聯精神代代傳承、歷久彌新,活化成可聽可看、可讀可感的精神文化產品。推動中共六大歷史資料館、紅花嶺抗聯小鎮、孤榆樹抗聯密營地、七里地生態民俗村、馬駿烈士紀念館、張聞天工作室、八女投江烈士紀念館、八女投江烈士殉難地紀念館、楊子榮烈士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區提檔升級,推進東寧要塞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推動傳統文化體驗基地建設。深度挖掘渤海國歷史、鏡泊湖紅羅女、中東鐵路、俄羅斯老街、老林區生活、中俄邊境貿易、寧古塔、朝滿民族等牡丹江傳統文化底蘊,打造渤海國唐代歷史文化、海林穆棱老林區伐木生活、橫道河子中東鐵路和俄羅斯文化等示范區,建設集娛樂、休閑、采摘、美食于一體的民俗風情體驗基地。推動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公園和博物館、橫道河子中俄文化藝術街區、上官地民宿、小朱家民宿、中興村民宿等傳統文化體驗項目提檔升級,推進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博物館和林海雪原風景區項目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運用數字技術開發轉化文化文物資源,做強牡丹江華創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網絡文學、有聲書、視頻直播等產業功能區和集聚區。探索建設渤海靺鞨繡、林口蠶翼繡、寧安滿繡等文化產業數字化民俗館。建設新型影視基地。以威虎山影視城為依托,以旅游觀光為抓手,以推動文化傳承為目的,以復原東北文化為輔助,打造影視制作、文藝演出、影視旅游、影視娛樂等互補發展的新型東北影視基地。2025年,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和質量效益邁上新臺階,2026年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牽頭部門:市文旅局,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各縣(市)區政府〕
8.推動商貿業提檔升級。依托商貿發展基礎和對俄優勢,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推動商貿產業向信息化、立體化、多層面、全方位方向發展,重點建設集購物、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商貿綜合體,打造東北亞經濟圈核心和黑龍江省東南部商貿中心。到202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6%。優化城市商圈布局。改造提升太平路中心商圈,著力建設“東南西北”四大商業中心,東部商業中心重點發展果菜、建材家居、汽貿、汽配等專業市場,江南商業中心重點發展大型商業綜合體、工貿綜合體、電子商務平臺,西部商業中心重點發展大型商業綜合體、大型超市、商貿物流,北部商業中心重點發展大型超市、專業品牌店、旅游綜合體培育特色商貿模式。優化各類商業網點設施規劃布局,提升發展朝鮮民俗風情街、解放路百年老街、北太平路商業街、環球大道商業街等特色商業街和專業商業街,健全社區商業中心,結合邊境貿易、特色旅游、農產品貿易等建設一批現代商貿特色小鎮。加快推動商品交易市場提檔升級,逐步搬遷中心城區大型批發市場,推進果品、蔬菜、海鮮、服裝、汽配、建材等重點批發市場整合提升,推動多層次、多業態、多功能的特色性商圈和城市中心商圈發展,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商品批發市場體系。強化商貿信息化融合。支持建設“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增強消費便利性。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鼓勵傳統企業開辟線上銷售服務。引進和培育現代商貿服務企業,著力振興“老字號”商貿服務企業,積極引導有實力的商貿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網絡,優化農村商貿流通布局,提高農民生產生活便利程度。〔牽頭部門:市商務局,責任部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城管局,各縣(市)區政府〕
三、支撐體系
(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發揮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和“頭雁”工作站等科研力量,聚焦綠色食品、林木林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促進產學研合作,支持企業自建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科學家工作室、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打造面向企業、支撐產業、引領全市發展的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資金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速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牽頭部門:市科技局,責任部門:市直相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
(二)壯大產業人才隊伍。圍繞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與全國知名科學家、領軍人才聯合建立創新團隊,建設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深入推進“萬名青年人才引進計劃”,以牡丹江市開發區、重點企業和特色園區為主體,組織開展海內外專項引才活動,引進一批急需緊缺的經營管理人才和服務外包、新文創等專業人才。推動企業與國內和在牡高校深化合作,健全柔性引才機制,吸引大學生到牡丹江創業就業,積極打造與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強化產業升級智力支撐。改進人才管理方式,構建更加完善的人才發展體系和公共人才服務體系,確保各類人才在牡丹江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牽頭部門: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責任部門:市直相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
(三)優化要素保障。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創新民營企業服務模式。將重點企業納入天然氣、電力、運輸等大用戶要素保障范圍,鼓勵企業使用清潔能源,支持產業園區配套建設風電和光伏發電、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推進西安區農村集體土地入市試點,推動土地資源高效配置,推廣點狀供地、標準地、聯合拿地等新模式,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供應、作價出資(入股)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加強產業發展用地保障,切實降低土地供應成本。〔牽頭部門:市發改委,責任部門: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四)推進園區提檔升級。實施園區培育“百千億工程”,加快園區道路管網、通信網絡、生態景觀、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公共服務配套。加強園區安全生產信息化、智能化平臺建設,支持重點園區建設“數字大腦”,提升園區數字化治理水平,提升園區的集聚作用和承載功能,著力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引擎。推進牡丹江市開發區擴容升級,建設牡莞對口合作產業園,承接東莞產業轉移,打造千億級園區。加快推進牡丹江高新區晉升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明確工業園區功能定位,優化園區發展方向,推動縣級重點園區規模化、特色化、集約化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創建省級和國家級經開區,著力打造5個左右百億級園區。推進樺林工業園(化工園區)建設,支持大慶路化工園區開展化工園區省級認定工作,促進園區協同發展,提升化工項目承載能力。〔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五)加強知名品牌建設。深入實施商標和名牌戰略,打造更多具有競爭力的牡丹江知名品牌。大力推進品牌強農,重點培育東寧黑木耳、海林猴頭菇、林口大鵝、東寧冰葡萄酒等品牌,形成一批品牌價值十億級、五十億級的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深化開展工業品牌培育,推進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著力提升富通空調、佳通輪胎、凱斯普低溫等離子體滅菌機等品牌形象。加強旅游品牌建設,叫響鏡泊盛景、中國雪鄉、林海雪原、百年口岸等旅游品牌。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富有牡丹江文化元素的精品力作,唱響“文創牡丹江”品牌。健全品牌培育、評價、宣傳和保護機制,開展品牌管理咨詢、市場推廣等第三方服務,完善有利于品牌發展的長效機制。〔牽頭部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責任部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培育,積極引進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落戶牡丹江,加強與產權交易機構合作,建立健全“申報、運用、保護、管理、服務”五位一體服務機制,提升知識產權綜合實力,深入推進專利導航在沿邊開放特色產業和經貿活動中的應用。穩步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打通知識產權融資生態鏈。〔牽頭部門:市市場監管局,責任部門:市直相關部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七)培強產業發展主體。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支持恒豐紙業、牡丹江煙廠、友搏藥業等立市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推動生產要素共享、創新資源開放,引領產業鏈深度融合和高端躍升,構建二十億級——五十億級——百億級企業發展梯隊。積極引進和培育大型領軍企業,支持天合石油、黑寶藥業、紅星乳業等企業戰略重整或重組,在技術、產品、服務等領域持續創新突破。實施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程,著力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牽頭部門:市工信局,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經合局、市開發區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
(八)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展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云端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模式,完善項目篩選評估機制,建立健全精簡高效的協調服務機制,切實解決招引和落地開工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實施引進戰略投資者計劃,重點對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投資者。堅持把壯大稅源經濟作為招商引資主攻方向,圍繞綠色食品、林木林紙、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新文創等重點產業,科學謀劃招商項目、繪制產業鏈招商圖譜,制定個性化招商方案,強化招商引資精準度,洽談、引進一批“建鏈、補鏈、強鏈”型項目,加快形成完整的優勢產業鏈條。“十四五”期間,爭取全市引進域外資金和新簽約億元以上招商引資項目年均增長10%以上。〔牽頭部門:市經合局,責任部門:市直相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
(九)強化政策支持。全面落實各級紓困惠企政策,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企業。新出臺政策要制定政策實施細則,明確支持范圍、申報條件、受理部門、兌現時間,確保政策兌現精準高效。健全政策落實工作責任機制,提升政策兌現執行力,著力解決政策落地存在問題。按照“誰兌現、誰解讀”的原則,加強政策宣傳解讀,確保企業能夠享受到政策紅利。〔牽頭部門: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責任部門:市直相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
(十)加大宣傳引導。深入貫徹落實省、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深刻理解實施產業振興的重大意義,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提高思想認識,提升政治站位,凝聚共識,堅定不移用產業振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利用新聞媒體、自媒體、政府網站等宣傳主渠道,深入解讀產業振興和保障政策,報道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營造產業振興發展氛圍,激發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牽頭部門:市委宣傳部,責任部門:市直相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組織領導體系。成立牡丹江市加快產業振興發展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直相關部門和縣(市)區為成員,統籌協調全市產業振興發展工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工作推進專班,明確責任部門、責任人,壓實領導責任,確保工作落實。
(二)建立工作推進體系。建立重點工作任務分工臺賬,明確推進舉措、責任部門、責任人、完成時限,確保工作任務落實。各推進專班牽頭部門負責統籌推進專班工作任務落實,定期梳理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研究制定促進產業發展工作方案,細化推進措施,確定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責任、明確完成時限。各責任部門協同配合,形成橫向聯動、縱向協同的工作合力,確保各專班工作任務落實落靠。各縣(市)區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推進組織機構,構建專班推進、部門聯動、上下協同、產學研結合的推進工作機制。
(三)建立服務保障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斷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制定可操作的實施細則,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確保企業能夠享受到政策紅利。推進“非禁即入”有效落實,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策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圍繞“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堅持問題導向和發展導向,建立入企幫扶工作機制,從融資、市場、政策、要素、項目、創新等領域給予企業支持,全面提升服務保障水平。
(四)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將生物經濟、數字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納入統計指標體系,科學設計傳統優勢產業統計歸納,完善產業振興統計指標體系。按照科學合理、重點突出、講求實效、便于操作和考核的原則,細化考核指標,制定產業振興考核細則,建立日常考評與定期考核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參考。
(五)建立督導問責體系。強化產業振興目標任務督導,采取定期督導、專項督查相結合的方式,重點對各工作專班、各縣(市)區推進產業發展、支持政策落實、優化營商環境等情況,按季度通報,“晾曬”工作成績。對工作進展不快、工作落實不到位的縣(市)區和部門進行督導,加快整改落實,對經督導仍整改不到位的縣(市)區和部門及時約談。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把監督檢查、責任追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制度執行的強大推力。
抄送:市委各直屬單位,軍分區,師院,醫學院。 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市法院,市檢察院。 |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2月7日印發 |